早年
编辑
舒伯特像,於维也纳市立公园
舒伯特的父親弗朗茨·西奥多·弗洛里安·舒伯特(Franz Theodor Florian Schubert;1763年-1830年)是一個摩拉維亞農夫的兒子,當時在利奧波德城(Leopoldstadt,現維也納第二區)一所教区學校任教,同時他亦是一位业余音乐家。舒伯特的母親伊利莎白·維茲(Elizabeth Vietz;1756年-1812年)婚前在維也納西北地帶的里希田塔尔區(Lichtental)從事女仆工作[1]。他倆於1785年1月17日在里希田塔尔一處教區教堂完婚,翌年6月舒伯特的父親成為漢普夫地(Himmelpfortgrund)一所學校的校長。[註 1]1797年1月31日,弗朗茨·舒伯特在學校出生。連同舒伯特自己在內,家中共有14名兄弟姊妹,不過這14人當中,有10名在出生後不久就病死,弗朗茨則是倖存的最年幼者。
1801年,舒伯特家連同學校搬遷至鄰近的圓柱街(Säulengasse)[2]。從五歲開始,舒伯特就隨父親开始学习小提琴的基础,六歲時開始进入学校上課,他的音乐的启蒙也从那时开始。七岁时,舒伯特师从於霍尔泽教堂的乐队长迈克尔·霍尔泽,可是霍尔泽根本教不了他──要教的内容他早就会了。舒伯特反而是从一名学徒工那里学到更多的东西,那个学徒工曾带他去临近的一个钢琴仓库,给他机会接觸更好的乐器。可以說他的早年教育显有不足,而在那个年代,一个作曲家如果自己不是一个在公众面前出色的演奏家,那他成名的机会几乎微乎其微。換言之,舒伯特的音乐启蒙教育是不够他踏上音乐家之路的。
1808年8月,由于在皇家教堂童声合唱团裡唱歌,他进而进入皇家神学寄宿学校。在那里,舒伯特开始接触了莫札特的序曲和交响曲。正是大量不断的接触各种各样的曲谱,以及经常去歌剧院听歌剧,为他的后来的音乐造诣打下基础。同时,他的天赋引起了安东尼奥·萨列里的注意,後者决定教授他作曲和音乐理论。在寄宿学校后来的时光裡,他又陆续写了很多室内乐,几首歌曲,一些钢琴曲片段,一首垂怜经(作品號D. 31)和又圣母经 (D. 27), 一首未完成的风琴八重奏(D. 72/72a),一首清唱套曲(D. 110),他的毕业作品《生命》,还有他的第一首交响曲(D. 82)。[註 2]
作曲家生涯
编辑
母親伊利莎白在1812年5月去世,後世沒有太多關於她的紀載[3]。1813年底,舒伯特离开了寄宿学校,同时为了避免服役,开始接受教师训,并在1814年,于父亲的学校里作低班的老师。[註 3][4]此时他的父亲也与一位来自近郊Gumpendorf丝绸商人的女儿Anna Kleyenboeck再婚。其后的两年里,年轻的舒伯特忍受着繁杂的工作,他倒也游刃有余。這期間萨列里一直对他单独教授作曲。[註 4]
這個時期的舒伯特沒有英挺的外貌,不過仍是一名富有經歷的年輕人。他在神學院的同學喬治·法蘭茲·艾克爾(Georg Franz Eckel,後來從醫)在1858年回憶舒伯特的紀載,與畫家筆下的舒伯特竟不謀而合:
個子雖小但強壯,四肢發達,骨骼均衡,肌肉强健,體型圓滾而非修長。脖子略短、胸廓和背脊弧度良好,胳臂和雙腿粗壯,渾圓有力;手和腳不大,步履輕快、活力充沛。頭骨相當大,目圓,頂著一頭亮褐色的鬈髮。臉孔被前額和下巴佔去相當範圍,雖稱不上英挺卻表情豐富、神氣逼人。⋯⋯就像許多近視眼的人常瞇著眼看東西一樣,舒伯特的眼睛看起來比事實上小了許多[5]。
他的第一部歌剧《魔鬼之樂》(Des Teufels Lustschloss,D. 84)和第一部弥撒曲(D. 105)都作于1814年,同年他还写了三部弦乐四重奏、一首交响曲和17首艺术歌曲,其中包括经典的《潛水員》(Der Taucher,D. 77/111)和《纺车旁的格蕾琴》(Gretchen am Spinnrade,D. 118)。傳記作者M·J·E·Brown盛讚《格蕾琴》是「第一首現代人能明白體會其內涵的十八世紀德國藝術歌曲。」[6]1815年是他更为多产的一年,除了有教课的工作,还要找萨列里上课,以及生活的很多杂事,然而他的产量高得让人难以置信:B♭大調第2號交响曲(D. 125)完成了,紧接着D大調第3號(D. 200)。他又写了两首弥萨曲,第一首仅用了六天,还有三首歌剧《四年的哨兵岗位》(Der vierjährige Posten,D. 190)、《费南多》(Fernando,D. 220)和《贝拉别墅的克劳汀》(Claudine von Villabella,D. 239),以及未完成的《阿德剌斯特》(Adrast,D. 137)和《来自萨拉曼卡的朋友》(Die Freunde von Salamanka,D. 326)。另外还有一部弦乐四重奏,四部奏鸣曲及零散的钢琴曲,以及146首歌曲,有些歌曲还很长。10月15日他就完成了8首歌,10月19日則是7首。
1814年12月,舒伯特结识了诗人Johann Mayrhofer。由于舒伯特的性格,他们的友谊很快发展至亲密无间。他俩的脾气不一样,舒伯特率直、开放、阳光,Mayrhofer忧郁、沉默寡言,将人生看作对人的忍耐力的考验。他们的友谊,对舒伯特后来的帮助是多方面的。
朋友的支援
如果说1815年是舒伯特创作丰富的一年(例如說,同時進行至少七部歌劇的寫作[7]),那么1816年却是他命运转折的一年。他完成了第4號、第5號交響曲,並为歌德的诗歌《魔王》谱曲,令好友馮·史潘(英语:Joseph von Spaun)惊叹不已。几周后,一个家境殷实的学生弗朗茨·馮·朔伯爾(英语:Franz von Schober),因为曾经在馮·史潘的家里听过舒伯特的歌曲,前来拜访。他提出让舒伯特辞去学校的差事,并资助他安心进行音乐创作。这个建议可谓雪中送炭。因为舒伯特刚刚申请卢布尔雅那宫廷乐师未果,正为压抑的教职闷闷不乐。他父亲很快同意了他的决定,很快在四月末他搬到了朔伯爾家寄宿。舒伯特曾经为了补贴家用试图教授音乐,但很快放弃,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创作中。他后来说:「我整天都在写,每当我完成一部,马上开始下一部。」1817年,歌曲《死與少女》及《鱒魚》緊接完成,此二首歌曲的素材後來各自擴展成為室內樂的大作。
同一时期舒伯特的朋友圈子也不断扩大。Mayrhofer介绍他认识約翰·米夏埃爾·沃格爾(英语:Johann Michael Vogl),著名的男中音,他与他的兄弟约瑟同是舒伯特的忠实歌迷,为了扩大舒伯特的影响力,更经常在维也纳的沙龙演唱舒伯特谱写的歌曲。[註 5][8]出色的钢琴家Joseph von Gahy经常演奏他的奏鸣曲和幻想曲。音乐世家Sonnleithner的大儿子与舒伯特是在皇家学院的同学,所以让舒伯特自由出入家门,而且为他举办音乐聚会,这种聚会很快被称为「舒伯特圈子」。虽然舒伯特当时一无所有,辞掉了教职,也没有演出收入,那时也没有出版商对他的作品感兴趣,但他的仗义朋友们经常无所求的接济他,让他的生计不成问题。[註 6]父親弗朗茨日後回憶,舒伯特打小就喜歡社交生活,「能和好朋友一起消磨閒暇時光,是他最快樂的事。」[9]
舒伯特圈子
1820年标志着舒伯特的創作風格走向成熟。未完成的清唱剧《拉薩羅》(Lazarus,D. 689)于2月动工,随后主要的还有《詩篇第23號》(D. 706)、《灵魂之歌》(Gesang der Geister,D. 705/714)、C小調單樂章四重奏(D. 703)和《流浪者幻想曲》。而且对于他作曲生涯更有意义的是,在那一年他的两部歌剧在卡納特劇院(德语:Theater am Kärntnertor)上演:《孪生兄弟》(Die Zwillingsbrüder,D. 647)和《神奇的竖琴》(Die Zauberharfe,D. 644)。尽管如此,他的大部分作品仍然局限于由Gundelhof的业余歌唱团演唱,这个歌唱团是早期他家的家庭四重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。这时的舒伯特向往着一份更体面的职位,从而赢得更多的听众。无奈的是出版商都对他丝毫不感兴趣。直到他的朋友沃格爾于1821年二月演唱了《魔王》,安东·迪亚贝利才犹豫不决地同意印刷他的一些作品并付款,但合同很快被解除。
舒伯特在1823年1月被感染斑疹傷寒,这在当时是不治之症。当年秋天舒伯特入院治疗,病況有所好转,但次年年初他精神也受到重创,在一封信中他写到:“我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,最可怜的人”。
晚年
编辑
1823年,舒伯特完成了为威廉·米勒的诗歌创作的歌曲集《美丽的磨坊女》(Die schöne Müllerin,D. 795), 这部作品以及后来的《冬之旅》(Winterreise,D. 911)被广泛地认为是舒伯特歌曲作品的巅峰之作。
舒伯特在結識豎笛演奏家卓耳(Troyer)伯爵之後,為之写了壮丽的弦樂-木管八重奏(D. 803)[10]。1824年,他為一部大交響曲起草了草稿,并在当年夏天回到了热利佐夫采(Želiezovce)。在那里,他深受匈牙利当地语言特色吸引,写成了《匈牙利嬉遊曲》(Divertissement a l'Hongroise,D. 818)以及A小調弦樂四重奏(D. 804)。据说舒伯特无可救药地爱上了一位伯爵夫人,也是他当时的学生,卡洛琳·艾斯特尔哈兹(Caroline Esterhazy),然而,唯一一部题献给她的作品是《F小调钢琴四手联弹幻想曲》(D. 940)。不过,这一题献仅见于作品初版,而未出现在舒伯特的手稿中。[11][12][13]。在1825年,舒伯特前几年的事业的低潮终于有了转折。他的作品源源不断地出版,经济上的压力有所缓和。在那年夏天,舒伯特沃格爾一道在上奥地利旅行,度过愉快的假期,被当地人狂热追捧。他們沿途拜訪了施泰爾、格蒙登、林茨、聖弗洛里安、施泰尔埃格、萨尔茨堡和加施泰因等地[14]。正是在这次旅行途中,舒伯特创作了《瓦爾特·史考特爵士歌曲集》(Songs from Sir Walter Scott),其中包含了著名的《艾倫之歌》第三首(Ellens dritter Gesang,D. 839), 也就是当代人们熟悉的《聖母頌》(Ave Maria)。
1826年到1828年間,舒伯特一直待在维也纳,僅在1827年去过一次格拉茨。回忆这三年的时光,好像除了作曲外鲜有故事发生。1826年他把一部交响曲献给音乐家之友协会而拿到了报酬。《死亡与少女》(D. 810)写于1825年至1826年冬天期間,并于1826年1月25日首演。这年晚些时候《華麗輪旋曲》(Rondeau brilliant)问世。
1827年舒伯特完成歌曲集《冬之旅》(D. 911),以及两首钢琴三重奏(D. 898與D. 929)。其中目錄第929號的E♭三重奏約在11月時開始譜寫,並很快宣告完成。聖誕節翌日,由時下負名望的小提琴家Schuppanzigh擔任首演,獲得聽眾熱烈的反響[15]。1828年3月26日晚7時,他(第一次也是一生仅有的一次)在塔克拉賓街的樂友協會演奏廳举办个人作品音乐会[16]。舒伯特親自設計了音樂會的演出曲目及次序,演後好评如潮[17]。
舒伯特墓,位於维也纳中央公墓
在他的创作旺盛时期,他的健康恶化。自从1822年起,舒伯特就在和梅毒作斗争。尽管有人提出其他的病因,最终的病症很可能是伤寒症;他晚期的病状与汞中毒的病状相似,而汞恰巧是19世纪早期用来治疗梅毒的药物;无论如何,没有足够的证据来作出确定的诊断。他于1828年11月19日死于维也纳,哥哥费迪南德的公寓里,卒年31岁。根据他的要求,死后安葬在魏靈公墓,距離崇拜了一生的偶像贝多芬的墓位不遠處。1872年,舒伯特的纪念碑在维也纳中央公园被建立起来。1888年,舒伯特以及贝多芬的坟墓都迁到了维也纳中央公墓,之後约翰内斯·布拉姆斯(1897年逝)以及小约翰·史特劳斯(1899年逝)也安葬在此處,幾位維也納音樂家自此永相为邻。